稍加留意,发现杂志、文摘上的一些作品常常摘自报刊,才知道从我身边销声匿迹的报纸从未走出人们的视线,纵使信息技术今非昔比,仍有股力量将它挽留下来。
人们之所以爱报纸,是因为他们所读的不是印在灰白纸页间的文字,而是生活。那些手捧上海报刊的人,是日日在拥挤的地铁站慌忙穿行的人,只是在快节奏的上海居住着;那些有闲情在黄浦江畔小坐的人,是早晚只能对着单调四壁的人,仅仅在寂寞的上海居住着。
记得几日前在报纸上浏览到一张图片,拍摄的是隔着黄浦江,望东方明珠电视塔修建的过程镜头前是一群骑着自行车赶路的人,在两边颇有老上海风味的楼房中间,屹然立着一座巨塔,工期刚过半,在当时那是一座奇幻的建筑。就现在看来,这搭满脚手架的奇迹,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此时报纸是上海变迁的见证者,人们读着时报,望着黄浦江对岸,一砖一瓦堆砌起来。
虽是本地人距上回去繁华的外滩眺望浪潮滚滚的黄浦江已然有些时日,更不必说身边的人,他们有些甚至从未一睹这幕在黄浦江畔铺展开的城市风采,自然没有闲情雅致读读日报品品生活。他们从三线城市出发,去往北京等大城市读几年大学随后去深圳等地发展,一番周折之后回家抱怨北京空气差深圳物价高广州食物甜腻上海人冷漠。与之深人交谈,才发现他们熟悉的地方仅仅是自己的住处忙碌奔波后难以体会宣传片里的城市所笼罩的那种美轮美奂。他们只把自己当做这一地理坐标的过客在吸足雾霾、挤够地铁后,一边抱怨一边活着。
长期生活在偏郊的我初进市区,也有种孤独的感觉。地铁里人人沉浸在各自的时间里,写字楼里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都与我无关,也难怪那些独自奔波的异乡人,在拼尽全力后倍感寂寞。直到我在黄浦江畔看到人头攒动,听到对彼岸灯火辉煌的感叹;直到我在熟悉的街道上跑了一场马拉松,看着汗流浃背的陌生人间热情的助力,我才意识到,眼前这座亲切而陌生的城市,不仅仅是她敞开怀抱迎接你,更是你满腔热情地拥抱她。此时,报纸又不再是薄薄的纸页,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它是一种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
与其说是上海人在读报,不如说,上海,就是一张报纸。
她的版面,应有尽有,总有符合人们口味的那一版,或许你不爱西餐厅里贵宾级的待遇那便有泛着温情的小饭馆供你停驻;或许你不习惯冷清寂寞的空气,那便有热闹非凡的步行街为你驱除烦闷。捧起这份报纸,上海是属于所有人的,她叙述着生活的模样。黄浦江,或是这份报纸的中缝那里的故事总是简单有趣,人们亘古不变的爱意在这滚滚水浪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