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对青年人如何择业进行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如何选择职业是关系到自身完美和人类幸福两个重大问题。因此,不应被一时的兴趣、渺小的激情、个人的虚荣心所左右,青年人必须采取严肃审慎的态度,把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达到理想人生的完美状态。
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式的增长和网络的普及应用,青年人的择业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二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位是做什么,大多数学生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叔”等等。
二十年后,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作家慕容雪村说:这是个速食年代,人们吃快餐、赚快钱、求快活,生在广告中,活在欺骗里,人人幻想一夜暴红,瞬间成名。网红真的能实现年轻人一夜暴富的人生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幸存者偏差”告诫年轻人其实各行各业尖端人群的收入都很惊人的,但是这仅局限于金字塔顶层的几个人,大部分人都是在底层挣扎徘徊的。年轻人如果因为一时的虚荣心和投机心理错误的估计自身能力,选错了职业,将永远郁郁不得志的在错误的行业底端挣扎着困惑着痛苦着。
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的择业观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命运也决定了国家的前途。那么,青年选择职业时,如何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作出选择?其实,二者利益并不冲突,我们应该倡导将集体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和满足个人的利益愿望相结合,从而达到人生目标达成,社会和谐安定,国家繁荣昌盛。华为,中华有为。
从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可以看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大格局和气魄。当时,“中国制造”在世界消费者的心里早已饱受诟病。他们虽然看好中国的工业,却仅仅将中国当成一个“世界加工工厂”,任正非深谙当时中国国情是急需拥有核心技术,所以他当机立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既推进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又在重重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扩大华为公司的规模。
我将无我,不负韶华。面向民族复兴的新征途,身处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朝阳,应选择将理想与能力、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职业,只有这样的职业,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人类做出有益的贡献。